Optimization for Nondifferentiable Problem

2023/02/17 11:10:00 2023/02/21 21:13:00 survey optimization

上篇调研总结了双层优化问题的解决范式,并梳理了双层优化应用在Sim2real的domain randomization(DR)问题上时的难点在于

  • 如何解不可微的外层优化问题
  • 如何转换不可微的外层优化问题为smooth的

本文将对其中 “不可微问题的求解” 进行调研。

此外本文也将简要介绍一下关于超参优化(hyperparameter optimization,HO)的内容,调研HO问题的原因是:domain randomization与HO问题具有相似的formulation,但二者又存在区别(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一般的HO问题是differetiable的,DR问题在没有转换为smooth问题之前是不可微的),因此阅读了一些文献并做了简要总结。

1. Formulation of Domain Randomization

回顾DR的formulation如下

$$ \begin{array}{rl} \min & F(\phi, \theta) = \mathcal{L}(\theta^{*};\mathcal{D}_{real}) \\ s.t. & \theta^{*} = \arg\min_{\theta}f(\phi, \theta) = \mathbb{E}_{x \sim P_{\phi}(x)}[\mathcal{L}(\theta;\mathcal{D}_{x})]\\ var. & \phi, \theta \end{array} $$

可以看到,外层优化问题可微但**内层优化函数不可微,** 原因在于:
  1. 采样训练数据 $\mathcal{D}_{x}$ 的分布,其参数受控于优化变量$\phi$ 。
  2. 一般来讲,从仿真器中生成仿真数据的过程(如从图形渲染引擎中生成图像)不单纯是一个分布采样问题,为保证问题的一般性,这个数据生成过程要被视为不可微。

Ruiz, N., Schulter, S., & Chandraker, M. Learning To Simulate.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, 2019.

2. Solving a Nondifferential Problem

一般来说,不可微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次 梯度法(subgradient)近端梯度法(Proximal Gradient)

2.1 Subgradient

次梯度法一般用于求解convex non-smooth问题,本节的主要参考材料为[1],同时参考了博客[2]

[1] Polyak, B. T. (1978). Subgradient methods: a survey of Soviet research. Nonsmooth optimization, 3, 5-29.

[2] https://blog.csdn.net/zbwgycm/article/details/104507442

次梯度法适用于所有不可微的目标函数,但其收敛速度较慢

2.1.1 Definition

对于定义在 $\mathbb{R}^n$ 的连续凸函数 $f(x)$ ,当向量 $\partial f(x) \in \mathbb{R}^n $ 满足以下条件时,可被称为函数 $f(x)$ 在 $x$ 点的次梯度

$$ f(x+y) \geq f(x)+(\partial f(x), y), \forall y \in R^{n} $$

注:这里的 $(\cdot,\cdot)$ 应该是向量积的意思,参考[2]中 $f(y) \geq f(x)+g^{T}(y-x)$。可以看出,相比与梯度的定义(等号),上述条件更为松弛。一些次梯度的性质如下[2]
  • 次梯度总是出现在定义域 $dom(f)$ 的内部。
  • 对于所有 $x \in \mathbb{R}^n$ ,次梯度都存在(但可能不是唯一的)。如果 $f(x)$ 是可微的,则次梯度是唯一的,并且与梯度。各种类型函数的次梯度计算规则是众所周知的。
  • 次梯度的定义可以推广到非凸函数中,但 非凸函数的次梯度可能不存在

2.1.2 Gradient Decent

类比于梯度下降法,次梯度法只是将其中的梯度替换为次梯度,其他步骤不变,其更新如下:

$$ x_{k+1} = x_{k} - \gamma_{k} \frac{\partial f(x_k)}{\| \partial f(x_k) \|} $$

其中 $\gamma_k$ 为 step size,上式的简洁写法为 $x_{k+1} = x_k - \gamma_k \cdot g_{k-1}$。梯度法和次梯度法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,一般来说,方向 $ \partial f(x_k)$ 不是 $x_k$ 处的下降方向,即:**并非严格下降** ;不可微函数的 $f(x_k)$ 的值**不会单调减小**。

2.1.3 Error and Convergence

Convergence rate $O(1/\epsilon^2)$,慢于梯度下降的 $O(1/\epsilon)$ 。$k$ 次迭代后的error level为 $O(1/\sqrt{k})$。

2.2 Proximal Gradient

本节的主要参考材料如下

[1] Schmidt, M., Roux, N., & Bach, F. (2011). Convergence rates of inexact proximal-gradient methods for convex optimization.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, 24.

[2] 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82622940

近端梯度法适用于“整体优化目标不可微分,但可以分解为部分可微、部分不可微”的目标函数。对比次梯度法,该方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误差。

2.2.1 Problem Statement

近端梯度用于解决一类复合的不可微问题,可以表示如下

$$ \underset{x \in \mathbb{R}^d}{\operatorname{minimize}} f(x):=g(x)+h(x) $$

其中 $g,h$ 均为凸函数(convex),但 $g$ 是 smooth 的,$h$ 为不可微的非smooth项。

2.2.2 Definition

近端梯度算法的基础是以下的近端算子(proximity operator),其定义如下

$$ \operatorname{prox}_L(y)=\underset{x \in \mathbb{R}^d}{\arg \min } \frac{L}{2}\|x-y\|^2+h(x) $$

其中 $L$ 是函数 $g$ 的 Lipschitz 常数。本质上,**近端算子用平滑项 $g$ 的二次近拟定义了变量向最小值的更新方向**。

上式解读:上式的自变量是 $y$,目标是给定一个 $y$,找到使得后面的式子最小化的 $x$。可以看出,由于后面的最小化问题其优化变量是 $x$,因此近端算子的形式与 $h$ 项密切相关。

🌟 对于几种特殊的 $h$ 形式,例如 $l_1$-norm,上面的近端算子是存在解析解的(详见[1]中的参考文献[5, 6]以及知乎文章)。然而,在许多情况下,邻近算子可能没有解析解,或者精确计算该解可能非常昂贵。

2.2.3 Proximal Gradient Descent

借助近端梯度做优化时的参数更新方法如下(generalized form)

$$ x_k=\operatorname{prox}_L\left[y_{k-1}-(1 / L)\left(\nabla g\left(y_{k-1}\right)+e_k\right)\right] $$

其中 $e_k$ 是计算梯度时引入的误差,此外,如果近端算子被不精确求解,$x_k$ 将还存在一个由此导致的误差项 $\epsilon_k$。

上式的一种更容易理解的写法为(basic gradient descent),其中 $t$ 为迭代的步长≥

$$ x_k=\operatorname{prox}_L\left[x_{k-1}-t\nabla g\left(x_{k-1}\right)\right] $$

相比 generalized form,basic gradient descent 取 $y_k = x_k$,在**accelerated proximal-gradient method**中,$y_k=x_k+\beta_k\left(x_k-x_{k-1}\right)$。

2.2.4 Error

$k$ 次迭代后的error level为 $O(1/k)$。accelerated proximal-gradient 的 error level 为 $O(k^2)$。

3. Hyperparameter Optimization

本节内容参考

Bao, F., Wu, G., Li, C., Zhu, J., & Zhang, B. (2021). Stability and generalization of bilevel programming in hyperparameter optimization.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, 34, 4529-4541.

HO 问题的formulation可以写为

$$ \begin{array}{rl} \hat{\lambda}\left(S^{t r}, S^{v a l}\right) & \approx \underset{\lambda \in \Lambda}{\arg \min } \hat{R}^{v a l}\left(\lambda, \hat{\theta}\left(\lambda, S^{t r}\right), S^{v a l}\right) \\ \text{where} \quad \hat{\theta}\left(\lambda, S^{t r}\right) & \approx \underset{\theta \in \Theta}{\arg \min } \hat{R}^{t r}\left(\lambda, \theta, S^{t r}\right) \end{array} $$

上式采用约等于符号,是因为:在大多数情况下(例如,神经网络内层优化变量),上式中的内部和外部问题的**全局最优值是难以实现**的。通常情况下,以某种方式(例如,使用(随机)梯度下降)对其进行近似。

🌟注意:HO问题不存在DR问题中所提到的两个阶段,因此大多数可以认为是可微的。且大多数是带约束的优化(如整数约束等)。

HO的解决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:

  • Unrolled differentiation:在内外层上执行有限步数的梯度下降。注意:这里的 $\theta$ 相对于 $\lambda$ 是可微的,因此可以使用梯度下降。具体的分析:将内层变量(神经网络参数)视为一个足够大的矩阵,则外层变量(超参)的变化导致的内层变量变化(如神经网络层数变化)可以被视为矩阵与mask的乘积。因此二者存在函数关系 $\theta = g(\lambda)$,这种函数关系是可微的。
  • Cross-validation:CV是HO的经典方法。它首先通过 网格搜索 或 随机搜索 获得一组有限的超参数,通常是 $\Lambda$ 的子集。然后,它训练内层问题,以获得给定超参数的相应参数 $\theta$ 。最后,根据验证误差选择最佳 $(\theta^{\star}, \lambda^{\star})$ 对。
  • Implicit gradient:隐式梯度方法直接估计外层问题的梯度,这通常涉及一个迭代过程,如共轭梯度、Neumann近似,以估计Hessian矩阵的逆。
  • Bayesian optimization:贝叶斯优化将外层问题视为从高斯过程(GP)采样的黑箱函数,并在评估新的超参数时更新GP的后验。
  • Hypernetworks:学习在给定超参数的情况下输出近似最优假设的代理函数。